图片
根据民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共有610.6万对情侣登记结婚,较比2023年减少了157.4万对,更是创下近40年来新低。与此同时,离婚登记人数不断攀升,2024年离婚登记人数较比2023年259.3万对升至262.1万对。图片
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新生儿人口数量,为954万人;尽管比2023年多出生52万人,但是,结合这两项数据,不难看出,出生率将会继续下降,新生儿数量或要跌破900万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婚不育了。更可怕的是,很多70后父母开始集体松手,认同他们不结婚这个事了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图片
养儿不再防老70后父母深受传统观念影响,认为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、“传宗接代”、“养儿防老”,这主要是他们认知普遍较低;一是在乎面子,二是家族观念重,三是为了多创收,确保晚年生活不会受太大的影响。受此观念影响,那是“每逢佳节必催婚催生”,年轻人是烦不胜烦;然而,近几年,这种情况就比较少见,我们发现父母的认知发生大改变,他们竟然认为“养儿不再防老”,令年轻人很是惊讶。图片
对此,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·费斯廷格提出“认知失调理论”;认为个体之间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时,个人就会改变自己的认知、行为等方式来达到彼此间的平衡。年轻人深受新时代和大环境影响,自然不会因父母的话而改变,那么父母就会改变自己,重新审视婚姻和生育;当发现空巢老人越来越多,或是被子女送到养老院,再或是多子家庭矛盾多,于是就会认为“养儿不再防老”,也就不会催生催婚。图片
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70后的父母大多是包办婚姻,尤其是农村,媒人介绍男女认识,简单了解就步入婚姻;没有感情基础,生活不幸福也得打碎牙往肚子里咽,并且在当时离婚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,这种情况下,还要生孩子、养家。可想而知他们这大半辈子过得都不开心,总是委曲求全;图片
特别是女性,家庭地位比较低,因没有经济能力,更加的卑微,得看男人、婆家脸色生活;当然,男人也有苦衷,一个人挣钱养全家,上有老下有小,遇到强势的老婆、娘家人,还会被嫌弃。社会学家乔治·霍曼斯说过,“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,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。”
父母的人生过半,作为过来人,他们发现婚姻带来的收益远低于理想的付出成本,自然不会催婚催生;毕竟自己的人生都不幸,为何让孩子也体验一遍。图片
注重自我实现需求2020年9月,河南郑州56岁的苏敏,一人驾驶一辆车周游全国轰动全网;她直言“从家走出来那一刻,我就感觉自由了,不用想今天做什么饭……我的愿望不高,吃自己想吃的,看自己想看的,能够被尊重就行了。”图片
苏敏的身上有着绝大部分70后父母的影子,年轻时为家拼搏,中年为孩子操劳,老了又要带娃,似乎从步入婚姻的一刻,再也没有了自己;所以,父母也会思考,婚姻和生育带给自己了什么?失去自我、不被尊重?与其痛苦过半辈子,不如想怎么活就怎么活。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种基本需求中,最高层次就是自我需求;当生理没有需求,自己又能提供安全需求;在追求自我需求时,还能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,以及尊重自我需求,那么,个体就觉得婚姻和子女不再是人生唯一目标。图片
并且,70后父母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,见证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;他们也希望子女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,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因此,70后父母支持年轻人不婚不育,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。从“养儿不再防老”观念的转变,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生感悟,再到对自我实现需求的强烈追求;70后父母以自身经历为镜,重新审视了婚姻与生育的意义。图片
他们不再将传宗接代视为人生必选项,而是更加尊重子女的选择,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;这种观念的转变,既是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,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。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多元,婚姻与生育、晚年生活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,每个人也都拥有更多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;就算“不生娃,恐影响社会发展”,也很难改变70后父母不催婚催生的想法了。-The End -作者-刘森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